当前位置: 首页>>要闻>>各镇动态

【深化“三抓三促”行动】罗城镇:“小岗位”释放“大能量” 畅通民生服务“最末梢”

来源:高台县罗城镇 作者:段玉睿 发布时间:2025-08-22 17∶00
字体:【 打印

清晨,红山村的陈兰花已经开始清扫道路。“沙沙”的扫地声成了一道熟悉的风景。她一边干活,一边说:“守家种地,能照顾老人,每月还有500元收入,买药买菜都踏实。”这样的乡村公益性岗位,正悄然改变许多留守家庭的生活。在青壮年大多外出、老人居多的乡村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岗位,却如毛细血管一般,将党和政府的关怀精准送达民生服务的“末梢神经”,温暖了无数老乡的心。

过去,村里许多像陈兰花这样年龄偏大、文化不高、需照顾家庭的人,很难找到增收门路。“出去没人要,待着没收入”是他们的真实困境。像乡村保洁员、乡村绿化员、乡村创稳网格员等公益性岗位,门槛不高、时间灵活,正好契合他们的需求。每月几百元收入,也许不算多,但对困难家庭而言,却是实实在在的“压兜钱”——能给老人买药,能给孩子添文具,更能兜住基本生活。它带来的不仅是一份收入,更是一份“定心丸”,让越来越多人在家门口看到盼头、稳住生计。

专职保洁也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曾经的杂物乱堆、垃圾遍地的景象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街巷、畅通的沟渠和整齐的柴草垛。环境改善不仅减少了病媒滋生,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与精神面貌。晚饭后,老人愿意出门散步,邻里聊天也多了起来。保洁员的扫帚,扫去的是垃圾,更是陋习;她们不仅是村庄的“美容师”,更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些岗位在劳动中织起了乡情互助的网络。保洁员日常走街串巷,也成了村里的“眼睛”和“贴心人”——谁家老人没出门,她们会多看一眼;谁需要帮忙,她们就搭把手。她们以勤恳劳动赢得尊重,也带动更多人珍惜环境、共建文明。这把扫帚,扫出的不仅是体面与尊严,更是越来越浓的乡情。

可以说,乡村保洁这样的“小岗位”,蕴含着改善民生、提升治理、凝聚人心的“大能量”。它畅通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百米”,让政策不再只是纸上的字句,而是化作老乡脸上真切的笑容、心里扎实的温暖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